文/康寧護校兼任講師楊琳 |
過年過節可不能失禮! 農曆年節是帶著小寶貝回家團聚的日子,見到許多長輩和親友,平常習慣只和爸媽相處的孩子顯得有些害羞、也不懂分享,這可讓父母感到汗顏,似乎顯示自己平時管教不周!西方哲學家羅素(B. Russell)曾說:「兒童的品行在六歲入學以前,已大部分完成了。」因此,在學齡前積極培養寶寶良好的說話與社交禮儀是刻不容緩的事,親愛的父母們,和寶寶一起建立最佳禮儀吧! 你了解禮貌的真諦嗎?專注聆聽且合宜應對
在幼兒園的角落時間中,四歲的玲玲問小強:「你知不知道什麼叫數不清」,小強搖搖頭說:「不知道」。玲玲隨即回應:「那我告訴你好不好!」小強用力點個頭說:「好」,然後看著玲玲。玲玲認真的說:「數不清就是…數呀!數呀!數不清!」這段對話雖然看似無意義,但從孩子懂得說話時注視他人的行為,不難發現他們已經做到最基本的禮儀。 交談中除需注意表達的言詞與口吻外,眼神的凝視亦是禮貌與重視的表徵。常見孩子在向父母親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時,會不時的要求說:「媽咪!妳聽我說!」父母親常忙著手邊的事也一邊回應:「你說啊!我有在聽!」但卻沒有注視著孩子,這便是最不良的示範,忙碌的大人一定要留心,專注傾聽孩子講話也是尊重孩子、在乎孩子及使其學習禮儀的要則。 尊重、同理與體諒他人
中班的王老師趁小朋友在戶外遊玩時欲將新年月曆懸掛到牆上,卻一再的未掛準而掉落。不知何時走進教室的小敏目睹了這一幕,竟長嘆了一口氣說:「王老師,你怎麼笨手笨腳的!」說完後隨即轉身走向遊戲場,只留下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的王老師。 現在孩子接觸的訊息多元,常講出像上述讓大人極為意外的話語,但其實他們並不了解這些話語合適的用法,只是有樣學樣,並且將大人驚訝的神情當作鼓勵,於是造就了他們小大人的無禮口語行為。相信你也常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後,常從同儕中習得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語言行為,這就是團體生活的力量。雖然同儕力量大,但多數孩子不是很清楚脫口而出的話語涵義,因此父母應再加解釋與指正,讓孩子學習完整的說話禮儀。 讚美他人和感恩習物
晚餐時間,爹地提醒孩子,要謝謝媽咪煮可口的餐點給大家吃。三歲的女兒童言童語的自然表述:「我最喜歡吃媽咪煮的飯,媽咪煮的東西最好吃,除了豆子以外。」 網路流傳一篇「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」,讓許多家長感同身受。現代生活優渥,寶寶不易培養感恩他人與愛物惜物的情操,但這樣的習慣卻是培養孩子禮儀的基礎,因唯有謙虛的看待自己,才能夠有禮的接待人事物。每晚臨睡前,爹地媽咪不妨帶著孩子就今日生活中的點滴作回顧,並感謝讓自己受恩獲益的所有付出者。 寶寶有禮•爹地媽咪大有責任
以身作則 臨下車時,媽咪提醒兒子記得向司機先生說謝謝,下車時,媽咪也在刷卡的同時向司機致謝──這便是最重要的身教。在生活中常見媽咪要孩子向長輩問候,但自己僅是扮演提醒、催促或評斷的角色。孩子在被「逼迫」及看不到「示範」的情境下,多半懷著「心不甘、情不願」的心態。其實,孩子的言行多數是學習而來,只要在生活的環境中能夠有許多「耳濡目染」、「自然薰陶」的機會,就能夠養成習性,因此,爹地媽咪一定要做好「身教」、「言教」和「境教」,千萬不要犯了「說一套、做一套」的大忌諱。 掌握機會教育 小吃店中,媽咪帶著兩個學齡前的兒女正在看菜單,突然一隻手伸出,倏忽地拿走桌面上的辣椒。母子三人莫名錯愕時,五歲的兒子率直氣憤的脫口:「幹麼拿走我們的辣椒?」母親下意識抬頭,見到拿走辣椒罐者,嘴裡嚼著檳榔、手臂紋著青龍,腳上蹬著藍白拖,啪啦啪啦地走回餐桌。母親趕緊告訴兒子:「辣椒罐是老板的,不是我們的。店裡的客人都可以用,講話要有禮貌。」兒子不服的回應:「可是他沒說話就直接拿走啊!」在母親安撫與解釋下母子三人繼續用餐。後來,一個臺灣國語的口音「弟弟!辣椒罐(煩)你,謝謝喔!」母親立即回應:「不客氣」,轉頭告訴兒子:「你看,叔叔有說謝謝耶!」 上述故事中,孩子非常不能接受拿走辣椒罐者的行為,反應出物品所有權被剝奪及自我被侵犯的不良感覺。這時候,正可讓孩子體會,不經他人的允許或未告知他人就拿走別人的東西時,對方會作何感受?以培養孩子將心比心及日後在相似情境時應有的禮儀表現。 ~原文刊載於2010年02月號《媽媽寶寶雜誌》 |
- Mar 04 Thu 2010 17:18
寶寶無禮•爸媽有責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